王利博制圖
? ??
共享不是簡單的分餅,而是把餅烙大
機制改革考驗所有者的選擇。就《公司法》而言,如果股東不把人力資本當成資本,就不會給經營者、勞動者去分紅。今天,所有者要學會分享,這已經成為金融、高科技、咨詢等諸多行業的共識。
一說到分享,有人會問,分享是分誰的紅,是不是要分所有者的紅?其實,勞動者分的是自己的勞動成果。通過共享機制,員工可以憑誠實勞動多獲得一些收益,企業效益好了,所有者就會賺得更多。過去,我們認為財富是一個常量,你分多了我就分少了,但是今天企業必須把財富變成一個增量:你分得多,我就會分得更多。共享不是簡單的分餅,而是把餅烙大,讓大家都受益,這就是共享的意義。
在國有企業,一提員工分紅,就和國有資產流失聯系起來,歸根結底是企業沒有確立人力資本的概念。肯定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和貢獻,可以打開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心結。只有把機器、廠房等有形資本和人力資本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骨干員工的積極性,企業才會有效益,國有資產才能保值增值,才能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中國建材有4個大型水泥設計院,分別是天津院、成都院、南京院、合肥院。合肥院原來是效益最差的一個設計院,2000年的時候員工都吃不上飯。后來合肥院按科室劃分開辦了7家公司,員工因此賺到錢,吃上飯了,人人提著大皮包,頭發上抹著摩絲,開著桑塔納,但是合肥院窮得叮當響。我當了總經理后去找他們談話,提出要改機制,要規范化。這句話一下子捅了馬蜂窩,技術員全跟我對立起來,都說不干了要走人。技術人員要是一走,設計院就人去樓空,干不下去了。我只能用三寸不爛之舌,花費一整天的時間把全部的技術人員都說服了。
合肥院所屬公司的機制改成了“七三模式”:設計院占股70%,員工占股30%。一路走來,這個機制的效果非常好,干部和設計院都收益頗豐,合肥院也因此變成了四大設計院中效益最好的一個設計院,現金流充沛,員工干勁十足,科研人員規模很大,每年都能有幾億元的凈利潤。后來,另外三個設計院捆綁成立了一家上市公司,但仍沒有競爭過合肥院,因為只上市而沒有機制,不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是沒用的。
合肥院的“七三模式”,讓員工分到了很多錢。有一次,一位上級機關的人去了合肥院,回來后問我:“這次到合肥院,我發現一個大問題,其中有一家公司去年一年的分紅居然相當于它的投資額的20%,現在的利息才多少?”我回答他:“你認為員工應該多分還是少分?員工多分的話,我們會分得更多,所以我是贊成他們多分的,因為那么多人才分30%,而設計院分70%,如果少分,那機制還有什么用?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機制能夠解決科技人員致富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可以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的創新動力。
改革需要開明的“東家”
機制是治理結構的問題,企業的機制不活,歸根結底是所有者不開明的問題。過去清代的晉商、現在的萬華工業園和華為等,就是因為有開明的所有者,員工和企業才能在分享機制下共同致富。
上海國資國企改革一直領跑全國,2015年,上海全力推動“綠地混改”實現整體上市。得益于有開明的市政府和國資委,“綠地混改模式”已成為近幾年全國改革的重要模板。上海綠地集團原來是一家國有企業,上海市國資委旗下的三家國有企業持股合計為48%,綠地集團的員工持股份額為28%。上海國資委的下屬三家企業承諾不做一致行動人,而是讓員工持股占大股,目的就是讓張玉良這位創業者、企業家能夠做董事長和法人代表。因為企業家可遇不可求,混改要保證有優秀的企業家作為核心。
2020年,綠地集團進行第二輪深度混改,上海國資委又拿出17%的股份對外轉讓,這樣員工成為公司真正的第一大股東,目的還是要弘揚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前不久我到廣西調研,廣西建工剛剛和綠地集團完成混改。混改后,廣西國資委在廣西建工的持股比例由100%變為34%,成為參股股東,而綠地集團則變為控股51%的第一大股東,同時還有員工持股,核心團隊持股15%。廣西國資委的持股方式變成了宜參則參。為什么這么做?因為廣西建工這次是增資,這么做較大幅度降低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解決了廣西建工多年來的高杠桿問題。
這種例子其實很多。比如蒙牛,中糧集團是蒙牛的第一大股東,但蒙牛完全作為普通股份制企業,按照市場規則運作;再如江西省旅游公司,主動由省屬一級公司變為省屬二級公司,進行員工持股改革。這些都是“開明的股東”為了讓企業獲得機制,在實踐中嘗試的多種方式。
我也希望中國的企業所有者——股東都是開明的“東家”,不要做鐵公雞,一毛不拔。不少企業因為所有者不開明,導致沒有機制、缺乏創新、人才流失,最后倒閉了。
機制改革中要弘揚企業家精神
做好國企改革有三件事很重要,那就是黨的領導、混改和企業家精神。其中,黨的領導是國企改革的“根”和“魂”,也是國企的獨特政治優勢;混改可以實現國有、民營兩種所有制企業優勢互補,更有利于把市場化機制引入國有企業;企業家是企業創新的靈魂,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企業家精神是推動企業改革創新的原動力。
2014年11月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精辟地詮釋了企業家精神:“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的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 中國改革開放到今天能取得如此成就,企業的努力和企業家的作用非常關鍵。企業家是稀缺資源,可遇而不可求,所以要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
對于企業家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 弘揚企業家精神 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中提出“三個弘揚”,列舉了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斗,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履行責任、敢于擔當、服務社會等精神,用36個字展現了現代企業家精神的豐富內涵。我把它濃縮一下,可以用6個字概括。
一是創新。創新是企業家的靈魂,做企業是一件復雜又艱苦的事情,需要的是敢于不斷創新、不斷挑戰自我的人。企業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滿足于現狀,不斷創新,不斷改變。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按部就班或隨大流的人,但企業家應該卓爾不群。企業家要時常另辟蹊徑,以獨到和敏銳的商業嗅覺發現各種機遇和可能性,當大家都做這件事時,企業家要去想怎樣做另一件事。我們為什么把企業家看得那么重呢?因為他們引領著我們的企業、行業和社會的創新。
企業家要敢于創新,不斷地否定之否定,找尋新方向,創造新空間。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是有強烈的好奇心罷了。”做企業也一樣,企業家應充滿好奇心,不斷求新求變,即便再困難,也要勇敢地向前邁步。過去供給不足,機會成本不高,敢吃螃蟹的冒險者有可能成為企業家。而現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企業家應認真思考、評估和把控風險,識別并有效利用各種機會提升經濟效率,以創新的思想和方法推動企業發展。
創新能力決定了企業的命運。縱觀成功的企業家,他們有的進行了企業制度的創新,有的進行了商業模式的創新,有的進行了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創新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是堅守。堅守是企業家的重要特質。做企業需要工匠精神,需要“癡迷者”,需要不怕風險失敗、持之以恒地堅守,比如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創業至今平均已有60年以上。做企業是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是個苦差事,有沒有堅守的精神,能不能甘坐10年冷板凳,這往往是能否成功的關鍵。企業從創業到成功往往九死一生,只有少數人歷經長期奮斗,最終才能脫穎而出。成功的企業家都是“熬”出來的、“煉”出來的。企業家的“家”字是時間磨煉出來的,沒有實踐的磨煉不可能成為“家”。
前幾年,日本有一部熱播電視劇《阿政》,以三得利公司為原型,講述了該公司做威士忌酒的故事。威士忌酒最早是蘇格蘭人造的,而在這幾年的評選中,最好的威士忌酒竟出自日本的三得利公司,而三得利公司是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才做到全球品牌第一。三得利公司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堅持長期主義,一生做好一件事。企業要歷經時間的滄桑、時代的風雨,而又能夠百折不撓,才能孕育出一家偉大的公司。這個過程需要企業家去堅持、去堅守我們的企業。
三是責任。作為企業家,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先人后己,達人達己”的境界是對企業家精神最大的升華。做企業有一個核心就是要創造財富,但問題的關鍵是財富創造后應該怎么辦?我覺得應該最大限度地回饋社會,讓大家共享財富,實現均富和共富。我們要成為財富的主人,而不是淪為財富的奴隸。
除創新、堅守、責任之外,我覺得中國的企業家還有兩個方面做得特別好:一方面是特別能干,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另一方面是具有實業救國、企業報國的家國情懷。近代以來中國企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企業家隊伍不斷成長壯大的歷程,就是以企業家精神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的歷程。中國的企業家前赴后繼,圍繞實業報國、振興中華這個核心主題不懈奮斗,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晚清時期,一批仁人志士學習西方,掀起洋務運動。到了民國時代,民族資產階級開展實業救國。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大群企業家以犧牲精神振興民族工業,建立新中國工業體系,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大慶精神和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其內涵主要包括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等,構成了新中國石油工業建設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支柱。
改革開放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隊伍虛心學習發達國家企業的成功經驗,向哈默、艾柯卡、松下幸之助等國外知名企業家學習,刻苦實踐,迅速成長,不僅做出了一大批優秀企業,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企業家精神。這個階段可以再細分:早期的步鑫生、馬勝利、褚時健等一批企業家,他們敢于向傳統的國有體制挑戰,引領了那個時代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一批精英下海創業,很多民營企業創業者成為企業家,這批人具備對企業和市場的理解,因而迅速發展起來;現在到了互聯網時代、“雙創”時代,又有大批年輕人創新創業,從做小微企業開始,形成了一個企業家的洪流。新一代中國企業家群體性崛起受到全球關注。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指出:“企業家要帶領企業戰勝當前的困難,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就要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這段話將新時代企業家精神概括得非常好,就是愛國情懷、勇于創新、誠信守法、社會責任、國際視野。企業家要牢記并按照這五條標準去做,成為優秀的企業家。
“黨的領導+混改+企業家精神”是國企改革的三大法寶。黨的領導主要是把方向、管大局;混改主要是引入市場化經營機制,在機制上進行改革;企業家是企業前進的“火車頭”,要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吸引和留住優秀的人才。這樣才能激發企業活力,進而產生更好、更多的創新成果,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建設世界一流的企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