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第十屆零廢棄論壇在北京圓滿舉辦。本屆論壇以“雙碳目標下垃圾管理的長效機制和公眾參與”為主題,由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上海虹口綠色產業發展中心聯合主辦;萬科公益基金會、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會支持;上海靜安區愛芬環保科技咨詢服務中心、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協辦。
正值北京連日大雪,當天仍有全國各地近二百人克服各種交通不便,齊聚北京。本屆論壇分為零廢棄論壇轉型介紹、主旨發言、三個平行論壇以及閉幕等環節,共有30位嘉賓圍繞零廢棄與低碳發展、垃圾分類、減少塑料污染、末端多元處置等話題進行主題分享和圓桌討論。此外,論壇當天還對外發布了“零廢棄共識與倡議”“不留一片垃圾”的兩個倡議。
不忘初心,十年論壇全新升級
零廢棄論壇于2013 年由零盟和上海愛芬環保共同發起,是中國率先聚焦生活垃圾治理的行業平臺,截至2021年已連續在全國8個城市舉辦了9屆論壇。2023年零廢棄論壇迎來全新升級,12月15日是論壇轉型后的第一次對外亮相。
當天,在主論壇的致辭環節,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主席蘇勇先生肯定了十年來零廢棄論壇在推動我國垃圾分類技術、行動方案、政策制定與法治環境建設進程中的貢獻,期待論壇未來繼續為行業發展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政社對話合作,拓展公眾參與空間,形成良性治理格局。
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主任田倩女士介紹了零廢棄論壇的“四個轉型”:一是形成了新的組委會,在議題視角、資源、能量上都有所擴展;二是從一年一度的論壇逐步升級成為專業議題與公眾參與并重、形式多樣、貫穿全年的綜合論壇;三是成立論壇專家委員會,提升論壇的專業水平和對外影響力;四是拓寬議題,包括與垃圾相關的氣候變化、后端產業、有害化學品控制、零廢棄生活等視角。
接下來,論壇組委會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天津市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SEE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青合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研究院、萬科公益基金會代表亮相,發表對于論壇的期待,也為到場的論壇專家委員會專家頒發了聘書。
迎接雙碳挑戰,促進高質量發展——主論壇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劉建國教授提出,廢棄物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和能源,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避免原生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帶來的排放;固體廢物是跨介質污染,解決不好,會給環境質量的改善、雙碳目標的實現帶來巨大挑戰;現代材料及其加工過程的復雜性導致產品碳足跡越來越高,只有從源頭管控才能完成減碳任務;對于廚余,可以首先考慮合格的臨期食品繼續發揮食物功能,減少浪費;垃圾分類需要形成責任體系,包括政府領導與監督責任、居民分類和付費責任、企業主體責任、社會組織參與責任;要以制為重、以人為本,充分認識到垃圾問題的系統性、復雜性、全局性、長期性,還要有一定的容錯機制。
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杜歡政教授說,目前中國的垃圾分類已經從1.0版進入到2.0版,開啟了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進程,要分門類、分品種、分場景構建系統解決方案,同時還需要政策、技術、商業模式三個方面地支撐,例如現在廚余垃圾處理,除了肥料化和能源化,還可以從蠅蛆養殖角度探索高值化利用;另外,消費者理念轉變也非常重要,可以帶動消費品公司形成新型綠色供應鏈;而品牌公司通過品牌溢價、設計溢價和場景溢價實現盈利,同時品牌的號召力也帶動更多消費者理念轉變,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李長軍副教授認為,垃圾分類在政策復制中效果不佳,主要來自于四個方面的偏差:一是政策實施主體偏差,城管部門負責垃圾分類,而缺乏部門間協作,區或街道購買第三方公司服務,而社區大概率不配合;二是經費投入偏差,經費主要投在硬件設施上,并以雇傭人員督導為主,忽視了鄰里關系和志愿精神可能發揮的關鍵作用;三是主要措施偏差,分類設施、投放制度、值守制度應當能方便和促進居民分類投放,鼓舞居民信心,不能照搬或追求高大上,如智能設備;四是考核和配套措施偏差,考核壓力沒有傳導到位,沒有“不分類不收運”制度。他建議用“16域影響因素法”評估政策效果,讓垃圾分類措施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嘉賓潘永剛先生提出,各類可回收物的高效、高質量利用是檢驗垃圾分類成果最重要的標準;通過“兩網融合”,充分利用環衛等相關設施設備和場所,合理布局廢舊物資回收站點、中轉站和綠色分揀中心,提供用地保障,是健全回收體系的關鍵環節;另一個關鍵環節是回收鏈條前端如何打通,低值回收需要管理部門的政策支持,通過市場化方式,如居民承擔一部分費用,也是一個趨勢;另外,很多國際知名品牌企業對自己的產品有循環利用的要求,前提是再生原材料的來源要能夠實現追溯,這也為回收企業提供了綠色發展的機會。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溫宗國教授指出,全球50%溫室氣體排放與物質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有關,這意味著如果只談能源結構轉型,而物質資源的消耗控制沒有得到改善,碳中和目標不可能實現。他提出6大降碳機理:源頭綠色設計和避免浪費;優化和縮短產品生產工藝或流程;能效提升與燃料替代;服務系統創新,提高產品的服務年限;利用廢棄物和可再生材料替代原生材料;分級分類處置消費后廢棄物。他還提出從傳統3R延伸為10R來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生產端:減少投入增加可回收性,使用端: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廢物端:提高廢物再利用水平。總之,應更重視源頭生態設計、以賣服務替代單純賣產品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維修或翻新,提升循環經濟助力碳減排目標。
注入新動力,提升活力值——垃圾分類論壇
住建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城市環境衛生專委會委員趙海濤、天津西青區零萌公益發展中心政策研究員謝新源、北京物業管理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宋寶程、長沙市源方環保公益發展中心總干事李媛、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垃圾分類委員會主任蘭亞軍在12月15日下午垃圾分類分論壇中探討了“垃圾分類要長效維持,動力從哪里來的問題”。首先是考評:考評要解決實際問題,要與績效掛鉤、與單位評優評先掛鉤。其次是物業參與機制:目前物業被賦予的生活垃圾管理責任人角色,與其在小區中的服務角色存在差距,難以獨力完成很多工作,而且增加的成本目前沒有相匹配的來源。最后是經濟約束-激勵制度:目前居民小區的垃圾處理費是定額收取,垃圾分類并不能減少物業的支出,因此物業沒有減量和分類的動力;而另一方面,政府在向垃圾收集、處理企業付費時,卻是按量付費,那么小區的垃圾分類做得越好,垃圾量越少,這些企業的收入就越少,他們自然就沒有推動垃圾分類、嚴格執行“不分類不收運”的動力。對此,嘉賓建議在向垃圾產生方收費時應探索計量收費,或分類、減量退費的制度;在向收運、處理企業付費時,應采用環衛一體化、包干制付費,這些企業才會主動探索如何減量和推動垃圾的高值化利用。。
接下來,深圳市龍華區零廢棄促進會會長許楷楠、青島你我創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徐進、北京諾路環保創始人吳驍分享了如何提升不同群體參與零廢棄活動積極性的經驗。首先要因地制宜,例如深圳市志愿者氛圍濃厚,培訓志愿者,讓其帶動更多人參與,就成為垃圾分類的重要路徑。其次,注重培育社區的內生力量,例如鼓勵居民發揮創意,把舞臺給到他們尤其是孩子,零廢棄才更容易在社區生根發芽。最后,了解和尊重群體的特點,例如各地導游的氣質、看重的價值點不同,零廢棄知識點、行動點的嵌入方式也要隨之調整。
緊跟公約,共商未來——塑料分論壇
塑料問題復雜,不僅是污染問題,也是資源問題和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在中國國內雙碳目標和“國際塑料公約”談判的大背景下,多利益相關方參與、共商解決塑料問題的分論壇于12月15日下午召開。
來自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的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分析師張洵洋為大家分享了《中國塑料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研究》。她從中國塑料行業現狀和塑料對于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2022年研究成果、塑料脫碳路徑,以及塑料減排時間表和保障措施這四個方面分享了研究工作的成果,探索了從塑料源頭減排的價值和可能性。
太平洋環境資源中心(美國)駐重慶代表處首席代表鄧萍介紹了他們針對塑料減排展開的工作,聚焦在通過重復使用來實現塑料減排的潛力;呼吁中國企業家關注循環經濟、探索新型商業模式,搶占新的商業機會。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副研究員、助理主任趙娜娜基于剛剛結束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牽頭組織的“國際塑料公約”INC-3會議的最新情況,介紹了塑料污染治理的國際最新進展,以及國際公約工作的復雜性和未來的挑戰。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常務副秘書長鄭莉霞對《中國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和循環利用實踐》進行了分享,介紹了中國塑料產業從生產到消費、回收、循環利用、處置等各環節的政策情況和發展歷程,從行業角度提出了對政策趨勢的展望,并分享了塑料循環利用的企業實踐優秀案例。
隨后,來自于石化企業巴斯夫的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運營高級經理單雪菲通過視頻分享了該企業在塑料全鏈條管理的一些實踐與思考,為分論壇帶來了企業的視角。
最后,來自南京綠石環境保護中心的李春華總干事介紹了面向消費者的行動實踐,通過消費者這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利益相關方的角度,為新茶飲行業的減塑工作帶來了可能。
分論壇圓桌環節,上述嘉賓以及海南省生態環境廳陳曦先生,分別基于自身的觀察和思考,分析了各利益相關方在參與塑料問題治理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其他哪些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會帶來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也邀請在場的參會嘉賓、伙伴展開了相關話題的討論,共商解決塑料問題的未來之道。
垃圾處理轉型,助力碳減排——末端處理分論壇
在末端處理分論壇,主持人李嘉誠(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研究員)介紹,2022年我國多元化處理生活垃圾已經超過3億噸,排放溫室氣體總量估計超過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垃圾分類的財政成本越來越高,焚燒廠也出現了被政府欠費的情況,垃圾定量收費制度也在轉型。在此背景下,厘清未來垃圾處理方向和垃圾減排的方向至關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宋國君教授對煙臺的垃圾管理社會成本計量研究后發現,2022年煙臺市其他垃圾社會成本1066元/噸,遠高于廚余垃圾441元/噸和可回收物的29元/噸。宋國君認為,其他垃圾焚燒處置的社會成本高,通過補貼廚余垃圾和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降低垃圾焚燒量,是推動垃圾管理可持續的可行方向。
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趙巖副教授介紹,全球廢物處理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比例小于4%,但相較于其他排放領域卻具有顯著的減排潛力。他認為,從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估(LCA)的方法出發,生活垃圾系統由能源回收向資源回收轉型,是生活垃圾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
中國農業大學有機循環研究院(蘇州)李季教授則站在有機循環理論視角,他認為,將城市中產生的廚余垃圾等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后輸送到鄉村農田是城鄉循環的方式。從碳排角度,環太湖地區有機廢棄物的循環不僅能實現減排539萬噸/年,還能實現固碳174萬噸/年。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徐一雯介紹,在2017年我國生活垃圾填埋處理規模達峰的情況下,廢棄物部門的甲烷減排潛力也將逐步凸顯,她認為,在《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出臺后,通過衛星監測和現場檢測開展填埋場甲烷排放監管可能也會逐步加嚴。
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焚燒議題負責人楊超發現,生態環境部門開始加強對垃圾焚燒溫室氣體排放的監管。例如,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在今年6月發布的政策就明確要求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碳排放進行監測。
華氣(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申法政則介紹了“協同處理-系統能效-多能輸出”的模式,分析了垃圾沼氣提純制氫等商業模式在雙碳背景下的減排潛力。
從倡議到行動,論壇閉幕
在閉幕環節,深圳市零廢棄環保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理事長毛達博士對《零廢棄共識與倡議》進行了解讀。他說,在零廢棄論壇轉型升級、由零盟主辦擴展到多家組織共同主辦的關鍵時間節點,為了不忘初心,更好地一起向前走,形成關于零廢棄基本理念和行動方法的底層共識,尤為重要。他的發言結束后,六位與會代表共同宣讀了零廢棄倡議。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副院長譚爽教授對本次論壇做總結發言。她指出,社會組織參與能夠激發垃圾治理的社會動能,是助推環境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公共管理者應更加重視社會組織的自覺性和可塑性,為其提供更豐富的行動平臺、更積極的引導政策,培養其成為環境風險溝通與治理的促進者。
12月15日會議的最后,預告了2024年零廢棄論壇的行動計劃。為了讓零廢棄從論壇延伸到生活場景中,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零萌公益、撿拾中國、海知趣以及諾路環保等機構聯合發起“不留一片垃圾”的零廢棄戶外倡議。
本屆零廢棄論壇還在12月16日舉辦了零廢棄嘉年華,北京、深圳、青島、鄭州、綿竹、上海、福州、武漢、天津、肇慶、佛山、羅山12座城市共同發起了主題為“來一場‘不浪費’的城市漫游”的“Zero Waste Citywalk”活動,組織公眾一起走進城市中的“零廢棄實踐場”,從第一視角理解垃圾與氣候、與環境,以及與自己的關系,開啟更體貼地球的“不浪費生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