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基建投資持續拉動經濟增長。上半年,一大批重大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引漢濟渭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實現先期通水;福建重點項目實現“雙過半”目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十項行動”投資進度達59%。
基礎設施的穩步推進得益于多路資金的持續“輸血”,金融發揮“先手棋”作用穩住基本盤。展望下半年,基建所需資金規模仍然較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將繼續提速發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有望迎來加量,信貸資金的及時到位將為基礎設施投資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政策工具“多管齊下”托底基建
在總需求仍顯不足的情況下,基建投資持續發揮支撐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拉動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個百分點。
基建投資維持高增,得益于各路資金及時就位。為解決重大項目開工籌集資本金難這一首要問題,2022年國務院部署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助項目“一臂之力”。目前,7399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已全部投放完畢,幫助2700多個項目開工建設,資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七成。
解決了資本金難題后,貸款資金為項目后續建設“保駕護航”,確保“資金跟著項目走”。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基礎設施建設貸款余額同比多增1.05萬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5.8%,比上年同期高3.3個百分點。
以農業發展銀行為例,該行聚焦水利建設、農村交通、城鄉一體化、保障性住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領域,在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取得成效。例如在支持水利建設方面,農發行上半年累放水利建設貸款1388億元,支持了安徽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廣西玉林市龍云灌區工程等一批150項重大水利工程,為百姓用水提供安全保障。
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提速,有效發揮了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各地發行用于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21721億元,累計支持專項債券項目近2萬個,優先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建設。
今年以來,多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將工作重心放在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上。業內人士反映,由于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投放時間集中在去年下半年,項目建設帶來的實物工作量有待充分釋放。
“目前金融機構對基建項目的支持資金到位速度較快,制約項目開工的主要因素是審批環節滯后,由于開工前還需要出具可行性研究、環境影響評價、節能評估等報告,流程效率較低,拖累了開工進度。”一名政策性銀行客戶經理表示。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量呼聲漸起
業內人士認為,基建投資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仍有待提升。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僅增長3.8%,呈現逐月持續下降態勢,與信貸高位增長形成鮮明反差。
一名來自西部地區的政策性銀行人士分析稱,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一是因為今年以來經濟復蘇承壓,企業投資意愿不強;二是因為地方政府受制于存量債務的壓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的能力不足,難以有效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三是因為去年同期基建投資的基數較高,今年在不續發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情況下,想要維持去年的高增水平難度較大。
展望下半年,專項債發行提速將支撐下半年基建投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量實施的呼聲也隨之漸起。中金公司認為,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資高增長,或是因為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審批核準的若干重大項目陸續開工,下半年基建投資要保持中高增速,或仍需一定準財政工具支持。
長江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于博認為,下半年財政或將在加快地方債發行速度的基礎上,采用超發國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方式托底基建。預計下半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將優先考慮落實已有政策,再出臺更多增量工具,即“先提速、后加量”。
“基建投資所需資金仍然較為緊張。”中金公司認為,今年上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約2.2萬億元,約2000億元用作項目資本金,即新發專項債中用作資本金的比例可能不足10%,低于25%的上限。今年一般預算資金支出優先保民生,專項債發揮資本金工具的作用較小,開發性政策性資本金工具擴量的必要性上升,存在續發的必要性。
近期,政策窗口期已經開啟,一批針對性更強、力度更大儲備政策即將陸續出臺。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近日表示,對于實施期已經結束的政策工具,存量余額還將繼續發揮政策效果,確保銀行體系對相關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減弱,必要時還可再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精準的金融支持。(馬慜)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