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四局總經理韓永剛這次帶來的幾項建議與政府工作報告精神高度契合。
深化高鐵智能建造體系建設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韓永剛圍繞“深化高鐵智能建造體系建設”帶來相關建議。
韓永剛表示,去年以來,“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高頻詞。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升級贏得發展主動權。
近年來,作為建筑央企的中國中鐵四局集團大力推進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加速促進新興產業“強筋壯骨”,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升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韓永剛認為,中國高鐵,憑借成熟的技術優勢和安全性能享譽世界,是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2023年通車運營的印尼雅萬高鐵是中國高鐵整體“走出去”的首個項目,智能高鐵系列成果在支撐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鐵路在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3個領域的探索實踐,取得了重大成就。我期待,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契機,推進智能高鐵建設,讓高鐵這張名片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讓中國能有更多的科技成就耀眼在世界舞臺!”韓永剛說到。
為此,韓永剛建議,分區域分專業打造高鐵智能建造的“示范線”和“樣板段”;各部委各地區進一步加大對智能高鐵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與國際接軌的高鐵智能建造標準、規范體系建設;打造高鐵智能建造產業聯盟。
加快培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
“加快培育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是韓永剛提出的另外一份建議。作為建筑央企的負責人,他曾多次帶隊深入定點幫扶村進行走訪調研。
韓永剛在建議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代表的農村經濟發展主力軍,逐步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重視。根據國家統計局和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已經超2000萬人。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基礎性戰略任務,從我國農業基本國情、教育實情和農村民情來看,還需要進一步開闊思路、創新思維。
韓永剛認為,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職業吸引力不強,務農勞動力結構失衡。一方面由于農業比較效益較低、務農收入不高、社會地位不高,大多數人更傾向在城市從事個體經營、服務業、制造業等二、三產業,因此造成農民職業吸引力仍顯不足。另一方面,隨著“留守老人”逐漸離世,進城務工的“農二代”不愿回村,日漸長大的“農三代”紛紛離開鄉村,導致務農勞動力結構失衡問題逐漸加劇。
二是培育體系尚不完善、資源配置尚不合理。一些地方政府尚未建立完整的、滿足不同層次培訓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導致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且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培育效果有待提升。
三是涉農教育成效還不顯著。主要表現在涉農職業教育資源短缺,農學吸引力低弱。
在韓永剛看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社會和農民共同努力。政府要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服務。社會要提供更多的市場信息和創業經驗。農民本身要不斷適應現代鄉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求,努力向愛農村、懂農業、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轉變。
韓永剛呼吁,通過采取“政策引導+過程扶持”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吸引力;強化農村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因地制宜建設“現代化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提升農業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實施“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工程,進一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本報記者 彭學英 / 吳明 張驊 通訊員 馬瑞 宋恒)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