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在現代食品工業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提升了產品品質、豐富了食品種類、滿足了不同消費者對食品多元化的需求,確保了加工食品從農田到餐桌整個過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其對食品工業的規模化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可以說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盧慶國再次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今年帶來了兩份建議:《關于關于促進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發展的建議》和《關于加快中藥資源植物提取物開發飼料添加劑的建議》。
盧慶國告訴記者:“在遵循《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我國構筑了一套全面且嚴密的食品添加劑管理體系,涵蓋了從食品添加劑投入市場前的審批程序、生產階段所必須的生產許可證制度,到使用過程中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以及相應的監管措施。為了進一步加強管理,國家還頒布了700多項強制性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這些標準包括食品添加劑使用規定、產品要求、生產規范、標簽標識、檢驗方法等多個方面。這一系列措施有力保障了國民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劑合法使用以及消費者的知情權,促進了食品添加劑及整個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盧慶國認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的審批和使用是基于現代食品工業需求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是食品工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食品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并且正迎來以“大規模、大業態、大市場、大安全、大品牌、大科技”為特征的“大食品”時代。與之相對的,全球批準的食品添加劑數量約15000種,美國4000多種,我國有2300多種,雖然近幾年我國新增批準數量有較大增長,但食品添加劑品種仍不夠齊全,使用范圍有限,整體發展水平與我國食品工業發展不匹配,較大程度上制約了食品工業的發展。
為此,盧慶國提出如下兩點建議:
一是出臺相關政策解決食品添加劑科技創新與食品工業配套發展的難題,優化現有審批程序和流程,簡化國外已有添加劑品種的審批程序。鼓勵天然、綠色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的研究和審批,逐步實行公認安全使用物質的免審批制度,多措并舉解決食品添加劑科技創新與食品工業配套發展的難題。
二是食品添加劑相關審批部門、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應加強對申報、使用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的培訓和指導,持續開展科學、客觀認識食品添加劑的引導和科普,促進食品添加劑行業健康發展,助力食品工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針對第二份建議,盧慶國強調:“目前,我國在植物源飼料添加劑產品開發還存在一些不足:被納入《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的中藥資源飼料添加劑和應用研究多集中于杜仲葉、淫羊藿、甘草、黃芪、紫蘇籽、蒲公英等品種,資源需求高度集中,存在與人用藥爭奪資源的潛在風險。同時研究者較多關注藥渣中殘留的資源性成分組成和藥理活性評價,在添加劑飼用功能方面研究還相對薄弱。另外,2008年至今新獲批的植物提取物相關的飼料添加劑僅有8個品種,相較畜牧養殖業的替抗產品需求,以及龐大的藥用植物非藥用部位和中藥提取后的藥渣資源,我國在植物源飼料添加劑產品開發上還有很大空間。”
那么,如何才能加快中藥資源植物提取物開發飼料添加劑?盧慶國也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出臺有針對性的支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以激勵企業與科研機構拓寬中藥資源飼料添加劑研究范圍,強化對非藥用部分與藥渣在飼料中的功能性研究,提高中藥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進而實現中藥產業、農業和畜牧水產養殖業的協同共贏;二是提高飼料添加劑的審批效率,減少產品上市前的申報周期,加快植物源飼料添加劑的產品價值轉換,以便更好地符合市場及行業的需求。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