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以“催動新質生產力 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十一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暨“2023年度中國企業影響力十件大事”系列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辦。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李兆前出席會議并進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內容: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隨后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既符合當前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求,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下面,我談幾點認識。
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通過科技進步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歷史
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不同是擁有思想。所謂思想就是人類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對自身、自然和精神的探索,搞清楚自己從哪里來、在什么地方、要到哪里去,以及如何到那里去。受認知能力和知識積累的限制,人類對過去和現在的認識要比對未來的認識更充分一些;但人類從來不缺乏想象力、創造力,從來不缺乏追求和理想。
我們無法追問我們的原始祖先的追求和理想是什么,但大致可以想象,應該是有更多的食物,能夠戰勝危及生存的動物和自然環境,確保后代繁衍生息。于是我們的祖先學會了辨別水果、種子和塊根等各種食物,學會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學會了用火,也學會了打獵、種植、養殖和捕撈。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有熊氏(黃帝)等先賢由于懂得用火,會墾荒種植捕撈等技術,成為了當時的領袖,帶領原始人類向著當時的理想生活邁進。
隨后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也都是人類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斷發現、發明,創造出了更先進的工具、器具,發展了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了戰勝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期間,青銅器和鐵器的發明及其廣泛應用,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在這兩個時代,哪個國家掌握了先進的銅鐵冶煉技術,那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和軍隊戰斗力水平就更高,其國家就強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更高。
從18世紀60年代的大機器生產取代工廠手工業,到19世紀60年代后期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和“內燃機”時代,再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以原子能、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時代,三次工業革命不僅催生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深刻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大家想想,兒時“吃飽穿暖、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三轉一響”的向往,那時是多么的遙不可及,但今天已經再普通不過,而我們對現實、對未來,又產生了多美好的向往和多高的期望!
從史前文明到三次工業革命,期間發生了無數次的技術革新與改造,但并非每一次生產力的提升都能稱之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創新推動,而是由具有顛覆性且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廣泛而深遠的科技創新所推動。只有類似于火、青銅、鐵器的運用,或者是蒸汽機、內燃機、電氣和計算機、互聯網等顛覆性前沿技術的應用才能稱為新質生產力。那么,未來的顛覆性技術會是什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二、從人類理想社會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是“自由人的聯合體”,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有很多特征,但最基本的特征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不但能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達到可以滿足整個社會及其成員按需所取的程度,而且可以廣泛替代人類的生存性勞動,使人類可以按興趣自由地從事社會勞動,使勞動成為第一需要。
為此,需要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拓展人類的能力,解決制約物質財富生產的短板。一是以機器替代人的物理能力,也就是通過廣泛利用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從而將人類從繁重的、重復性的勞動過程中解放出來,使人人都可以有自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二是以人工智能替代人腦,從而將人類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人人都可以有自由的時間進行愉悅的創作和研發。三是擺脫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使得我們有足夠的能源、資源支撐理想生活的需要,同時還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四是對人體的維護保養,用藥物、器械、手術等手段解除缺陷、疾病、傷亡等影響人類自由的限制,等等。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有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顛覆性的技術,催生新質生產力。
在以機器替代人的物理能力方面,主要是讓機器比人更強壯、更遠程、更快速、更敏捷、更準確,從而不僅能完全替代人,而且比人更有能力。因此需要攻克自動化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如集成電路、傳感器、動力部件、控制系統,以及為制造這些自動化設備需要的高精度工業母機、測量系統。
在以人工智能替代人腦方面,核心是替代認知能力,也就是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知覺、記憶、注意、思維和想象的能力,為此需要解決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類腦計算、信息處理、大模型等理論和技術問題,在高端芯片、關鍵部件和通用開源平臺方面實現突破。
在擺脫能源限制方面,首先要解決節能技術,提高源網荷儲各環節的效率,為顛覆性能源的出現爭取時間,比如,用低能耗的生物制造代替傳統的制造工藝。其次,要盡快突破顛覆性能源技術,比如可控核聚變技術。在擺脫資源限制方面,除了改進已知材料的冶煉技術和合成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發明新的更輕、更強、更耐久、更舒適的材料來替代當前廣泛應用的鋼鐵、混凝土、合成纖維等傳統材料。在擺脫環境約束方面,需要發明更先進的減排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
在人體的維護保養方面,首先要深入研究人體自身。為此,需要像研究分子、原子、微粒子一樣,搞清楚器官、血液、細胞、細胞核、神經元、腦電、染色體和基因等微觀結構;需要像研究深空深地深海一樣,研究人體各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相互關系,進而搞清楚人體各種缺陷和疾病產生的原因及其預防、治療措施,包括診斷系統、手術器材、治療藥物以及保健用品等。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四個方面的科技需求和產業發展與中央的部署基本是一致的。比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在科技創新領域有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礎材料、油氣勘探開發等;在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方面,有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前瞻謀劃未來產業方面,有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所有這一切,無一不是為了解決達到理想社會所面臨的四個方面的問題。在更遠的未來,這大致也會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三、充分發揮企業在形成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
按照傳統定義,生產力的三要素是勞動者、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似乎和資本沒有關系。但是,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然與“科技創新”“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緊密相連。大力支持科技創新,積極發展、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帶動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必然途徑。一說到這個話題,首先想到的是我們的新型舉國體制。與傳統舉國體制相比,新型舉國體制的突出特點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在市場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企業。
經過改革開放45年的發展,一大批中國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成長起來,積累了雄厚的資本、頂尖的人才、高素質的工匠和先進的儀器設備,具備了向新質生產力發起沖擊的基本條件。但是,要更好發揮企業的作用,尤其是企業家的作用,有兩個問題必須厘清。
一是資本的性質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盡管我們黨破除傳統觀念束縛,對資本有了新的認識和定性,但社會上許多人對資本的認識,仍停留在馬克思分析剩余價值時對資本的描述上:“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以及他引用的英國工會活動家、政論家托馬斯·約瑟夫·登寧的話:“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正是由于這樣的認識,輿論場時不時地會出現對資本的口誅筆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資本問題作出重要論述。他指出,資本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資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規范和約束,就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危害。總書記對正確處理資本和利益分配問題、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功能、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提高資本監管能力和監管體系現代化水平等,都作出了重要指示。他特別強調,要加強資本領域反腐敗,堅決打擊以權力為依托的資本逐利行為,著力查處資本無序擴張、平臺壟斷等背后的腐敗行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等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
怎么理解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觀點?我在新華網思客年會上曾經將資本和水進行類比:從來源上看,水來自于大自然的方方面面;資本來自于經濟社會的各行各業。從勢能上看,水自然會從高處流向低處,高差越大,勢能越大;資本會從利潤低的地方流向利潤高的地方,利潤越高,勢能越大。從作用上來看,在水庫、河道內規規矩矩流淌的水可以發電、灌溉、運輸,造福人類;但如果勢能過大,堤壩不牢,就可能泛濫成災。同樣,在市場上依法依規流動的資本可以參與創新、生產、流通、服務,造福社會;但如果利潤誘惑過高,監管不嚴,資本就可能踐踏法規和道德底線,造成災難。從關聯性上講,水最怕和污染物結合,成為污水;最怕和臺風結合,肆意妄為,帶來災難。資本最怕和權力勾連,出現嚴重的貪腐問題;最怕以權力為依托,出現破壞公平的資本逐利行為。所以,你說水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善的還是惡的?受河堤水壩的約束,在水庫、河道里規規矩矩流動的水就是好的善的,但是如果和污染物、臺風結合,就會帶來災難,就是惡的。你說資本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善的還是惡的?受法律法規的約束,在金融市場、在生產流通領域里守法合規流動的資本就是好的善的,但如果和權力勾連、以權力為依托,就會帶來災難,就是惡的。在現實生活中,誰也離不開水;在現代經濟領域,誰也離不開資本。讓水向善向好,需要給水設立堤壩,防止污染物進入;讓資本向善向好,就要為資本立法立規,設立紅綠燈,防止資本的無序擴張,防止資本和權力的勾連。
將資本作為中性的生產要素,用歷史的、發展的、辯證的眼光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存在的各類資本及其作用,深化對其積極作用和消極因素的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有利于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資本在推動新質生產力中的積極作用。
二是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的地位問題。企業家作為勞動者,本身就是傳統生產力三要素之一。但企業家在新質生產力中的作用又不同于一般的勞動者。他們在戰略規劃、戰略決策、資源調配和危機處置中,發揮著一般勞動者所不能替代的關鍵作用。要引導全社會客觀正確全面認識企業家,正確認識他們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正確看待他們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高度重視他們在推進新質生產力中的重大作用。要加強對優秀企業家先進事跡的宣傳報道,凝聚崇尚創新創業正能量,增強企業家的榮譽感和社會價值感。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環境和時代氛圍,對民營企業家在合法經營、創新中出現的失誤失敗給予理解、寬容、幫助。要加強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育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家自覺擔負起社會責任,做發展的實干家和新時代的奉獻者,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
相關稿件